怎樣寫好一篇學術論文(2)
關于法學的學術論文
論死刑存在的法學原理
摘要:
死刑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實施的剝奪其生命的刑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刑罰,死刑—直在刑事懲罰措施中居于領銜地位。近代以來隨著人權呼聲的日益高漲,死刑的存廢成為刑法理論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國內學者也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就死刑廢除論的一些觀點來看,死刑廢除論者往往超越死刑本身的內涵、從人道、人權、宗教等抽象宏觀的角度來論證死刑的不合理性,得出的結論不免偏頗。
一、死刑是必要的“惡”
任何刑罰都是一種惡,都具有“非人道性”,都具有利損性。人對人進行裁判的制度是一種‘必要的惡’,為對人進行裁判而制定的基準即刑罰,同樣也是一種‘必要的惡’。
死刑廢除論者所持的死刑踐踏人權、違背人道的理論是孤立,片面的指出死刑的不人道,最終不免陷入空洞的人權論的怪圈,表面上義正言辭、擲地有聲,實際上無視刑罰“惡”的本質。
人的生命權不是絕對的,刑法保護的是一般人的人權決不是任何人的人權。人的生命權的普遍性和不可剝奪性應理解為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生命權的普遍性只能及干一般人而不能適用于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人,只有人人都不侵犯他人的生命權,每個人的生命權才能得到保證。從權利義務的對等性來看,每個人在享有生命權不得受他人非法侵犯的同時有負有不侵犯他人生命權的義務。
二、死刑權行使的合理性依據
(一)死刑是社會價值觀的必然反映
報應作為人們心中的一種主觀預設,已經成為社會倫理的一部分。報應觀反映在刑法學上就是報應主義,報應主義強調刑罰的施加在于報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人倫常情,犯罪是一種惡,對于犯罪之惡必須以刑罰應之。死刑就被視為嚴重罪行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刑罰報應主義主張以惡制惡,從而實現刑罰之善,以刑罰之不人道應對犯罪之不人道,從而實現刑罰之人道??档戮椭鲝埖攘康膱髴?,刑罰必須體現質與量的公正,刑罰的嚴重性應當相當于侵害行為的嚴重性,因此,他主張殺人者必須死。國家基于集體意志而產生,必須反映公民的合理期望,尤其對于我們這個^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法律必然是人民大眾利益的代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反映者和捍衛(wèi)者。
(二)死刑是犯罪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
人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就是使人具有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選擇此行為而舍棄彼行為的能力。因而也就具有對這種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從此種意義上說死刑的降臨是罪犯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美國一學者認為,對殺人犯處以死刑是基于殺人犯自己的理性選擇,是法尊重其自決權的表現,因而是合理的。
(三)死刑具有其他刑罰無可比擬的遏制力
從特殊預防來看,死刑的除惡務盡是其他刑罰無可比擬的,死刑徹底剝奪了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死刑的最顯著的而且它最完美地具有的特征是剝奪罪犯進一步實施損害的力量,社會以一種迅速而完全的方式解除了所有的恐慌。”從一般預防來看,死刑也具有其他刑罰無法比擬的威懾力。保持生命是人類
的第一需求,求生是人類的本性,從這無需驗證的假設來看,死刑比無期徒刑更有威懾力。以功利主義的視角來看,極惡之人對于社會,對于絕大多數人是一種潛在威脅,而且,在用盡各種方法之后.對于仍屢教不改罪行及其嚴重人身危害性極大的犯罪分子施以死刑是迫不得以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刑罰之目的,同時還能震懾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防止其誤人歧途。
(四)死刑是出于社會預防需要
在現代社會一方面是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卻是監(jiān)獄改造功能的弱化甚至是異化。監(jiān)禁刑在實現刑罰之預防犯罪之目的方面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美國一年的監(jiān)獄管理費高達400億美元,中國則每年需要210億元人民幣來維持監(jiān)獄的正常運轉,但是重新犯罪率,西方高達50%~60%,中國也達到2%~25%。龐大的再犯、累犯數字一再告訴人們監(jiān)獄起到的教育和改造作用越來越有限,甚至異化為犯罪者“交叉感染”的溫床。
龍布羅梭認為犯罪是必然的,社會根治犯罪是必要的,只有懲治犯罪人使其不再危害社會,才能體現刑罰的功利性,對犯罪人處以刑罰不是基于報應而是基于防衛(wèi)社會。對于那些心理變態(tài)、行為嚴重異常、犯罪手段極其殘忍而又無法矯正的犯罪分子有必要對其實施死刑。
三、結語
死刑在刑法體系中的沒落并不意味著死刑合理性的已經蕩然無存。同樣,死刑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必然推出其社會防衛(wèi)功效的最大化,由于死刑的極端嚴厲性和不可恢復性,必須通過嚴格的刑事追究制度、死刑復核制度來保證死刑的正確使用,杜絕誤判、錯殺現象的發(fā)生。在人權論甚囂塵上的今天,討論死刑的合理性意義,在于超越西方空洞的人權論.在本國的具體國情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思考死刑的最終歸宿。
看了“怎樣寫好一篇學術論文_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人還看:
1.怎么寫好學術論文